BOB一方面管控完全放开,在被“口罩”管理的3年里,各行业终于能去掉“枷锁”,实现快速恢复;另一方面,企业裁员、一岗难求、调薪失败,成为大部分打工人所面临的现状。
对于广大造价从业者而言,人工智能chat GPT出现,无疑焦虑加重。而更多企业开源节流,降低人员成本,也让人感到前途迷茫。造价人未来的路该何去何从,也成为了最近后台留言和咨询最多的问题。
过去造价咨询企业的整体营收上升。近日,共研网发布《2022年中国工程造价咨询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指出,2021年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营业收入达3056.68亿元,其中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收入1143.02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7.4%。
从2021年来看BOB,全国共计11398家造价咨询企业,同比增长8.7%,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利润总额也在增加,2021年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97.56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32.8亿元,同比增长12.4%。
无论是网上还是身边的同行朋友,对此吵翻了天。有人觉得造价咨询企业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人觉得去施工单位好,可以学到一线经验,并且驻场造价师一般会解决食宿问题,大大解决了生活开支。
然而对施工单位的“咒骂”声绵延不绝,很多“过来人”建议做造价还是去咨询公司好,在专业的公司做专业的事儿,可是咨询单位真的如那些“过来人”所说,是值得进入的好去处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行业刚刚兴起,工程造价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随着中国基建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工程造价迎来了大发展阶段,造价咨询单位的盈利能力用“抢钱”两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大量造价咨询公司茁壮成长。
2008年以后,在美国次贷危机和侧供给改革等事件和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建筑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造价咨询不如之前那么火热。
造价咨询公司在茁壮成长的同时陷入一种怪圈,即大部分咨询任务是算量套价,智力服务变成体力劳动,成为“人肉计算器”。
大部分造价咨询公司策划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严重不足,专业化积累太少,没有企业级的管理平台和数据库,没有数据指标积累,员工一旦离职,“数据”即消失。在专业咨询领域没有深入,关键点把握不住,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深度和宽度远远不够。
低薪低门槛成为诟病,造价咨询行业进入门槛低,大专即可满足学历要求,造价咨询公司普遍采用底薪加绩效的方式发放工资,造价新人每月大概只有1500-3000元的底薪,工作的前一两年甚至没有绩效工资,对造价咨询行业内的知识掌握不全。
工程经验不够丰富,算的量套的价利用价值小甚至完全不能使用,尤其是遇到结算项目时极易被施工单位欺骗BOB。造价咨询公司的特点是今天入职明天对账,短时间无法出具有效咨询成果的新人也就没有高薪可言。
于是部分进入咨询行业的人会把它当作“进入甲方的跳板”或者不断跳槽寻找高薪公司,咨询公司人员流动性大就是这个道理。人员不断更换,数据不断流失,从而导致某些造价咨询企业没有数据沉淀,自己做不大做不强,这些都是咨询单位的现状。
快速成长永远是一个“薛定谔的猫”,我们没有充足信息去判断某个项目是好项目,开头顺利不代表结局完美,过程艰难是苦尽甘来的必要过程,好公司好项目好领导好师傅是可遇不可求,自我努力学习进步才是主导。
很多业内人士建议,有能力的学生都应该在学生阶段去造价咨询公司做实习——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去接触工程成本消耗,了解施工工序,对签证和变更形成正确的认识,抓住机会去了解实际的现场情况。
造价咨询公司接触项目种类多,从村头厕所建设审核到商业综合体竣工结算,在专业公司做专业事的环境下,造价新人很容易对建设项目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生来说,把它当作“黄埔军校”,学习造价咨询公司的策略、方法,了解行业情况,对提升自己的数据分析处理、谈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技巧等极有帮助。
1、企业配得上人才。大中小造价咨询企业结构、人才结构,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可以匹配不同类型的造价人才。
2、信息化发展提升效率。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也解放了部分繁杂的工作流程,人员工作的效益提升。
3、人才培养满足行业发展要求。提高造价工程师的职业水平,适应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BOB,减少人员流动性,是造价咨询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造价咨询企业作为工程造价行业生态中的一环,经过长期的发展,业务和管理模式已经初步成熟,但在庞大的“规则”之下,企业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发展重心聚焦到“造价人”身上BOB,解决业务分工及人员流动性,增加工作时的“幸福感”,而不再是:“商务跑断腿,咨询干到黑”。
而我们造价人能做的,便是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即使未来有一天BOB,基础的算量和组价工作由AI完成后,我们也能不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