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强国建设,交通先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交通强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行决策部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先行领域,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需要不断建设完善通达、通畅、经济、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乃至远景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性、战略性地位都将更加凸显。
2023年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显著增强城市交通体系精准感知、精确分析和精细管理能力,成为下一阶段重点项目工程。
与此同时,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产业深度融合特性,不仅能发挥稳经济的作用,还能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与新服务,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也将是经济投资的主要发力点,“十四五”期间新基建投资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10%以上。
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效运营已成为影响基础设施成效发挥的主要因素,建营一体正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一方面,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逐渐进入“服役中后期”,管养运维难度增加、养护成本大幅提升,设施安全与城市财政资金面临挑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规、建、管、运、服”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城市发展更多内涵,空间宜居、价值多元、环境可持续等成为城市价值核心,对交通基础设施高效运营、韧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以建为主”向“建营并重”转型,催生智慧城市及智慧交通运营运维新的市场需求。
中国城市交通巨大的应用场景为“交通+智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城市交通深度融合,引发交通领域商业创新以及综合治理深刻变革,重塑行业核心竞争力。从发展趋势来看BOB,数字技术在城市公共出行服务、交通综合治理、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主要方向,除传统规划设计类企业开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外,大型科技互联网企业、交通硬件设备和系统集成商也将智慧交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工业级软件与交通科技产品转化成为未来竞争关键,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秉承“让交通与城市更美好”的使命,以成为全球领先的城市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为愿景,始终坚持数据驱动与效果导向,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业务创新发展。作为行业前沿的交通科技创新与决策支持专业机构,公司在技术水平、人员规模、专业领域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城市交通研究机构的领先地位。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底座基础能力,创新性研发新一代城市级交通操作系统,支撑城市交通政策规划与综合治理、重大工程设计与新基建、基础设施监检测与运维、数字化城市管理与运营服务四大板块专业服务,创造“数-规-建-养-运”的全周期核心价值。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及代表性产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数字孪生基础能力,公司立足城市交通综合调控核心需求,进一步完善数实映射孪生底座、构建宏微观一体交通行业大模型、打造“规设、建造、运营、管控、服务、能源、健维”七大交通全场景业务引擎,全面升级“四网融合、数实映射、自主进化、人机协作”的城市级交通操作系统,为交通运输政府管理部门及企业提供核心业务流程再造,支撑数字规划、数字基建、数字运营等业务,实现数据资产显性化、空间价值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数实映射孪生底座:基于空天地感知、全要素语义化、数实映射、数字孪生场景编排、交通孪生体管理等能力,打造首个面向交通全业务场景的全市、全域、全要素数实映射孪生底座,构建15个大类、2100+子类标准化交通全要素数据资产。
宏微观一体交通行业大模型:基于近30年、6000多项目、不同业务场景数据分析模型库与方案知识库自主监督学习,构建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并融合自主研发的面向离散个体活动链的宏观建模软件TransPlan和面向大规模网络实时在线推演的中微观交通仿真软件TransSim,构建一体化交通行业大模型,赋能全场景业务应用。
交通全场景业务引擎:以数据为链路,以全网供需均衡、全局时空优配为目标,打造‘规-建-管-运-能-维-服’七大引擎,构建业务规则互馈、数据流程互通的业务引擎,打造自感知、自决策、自学习、自响应、自组织、自生长的自主进化交通系统,支撑信息网、交通网、能源网、运输网“四网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体系。
公司依托国内的交通规划、城市设计、投融资开发和综合治理等专业化人才团队,以及数字孪生平台与宏微观仿真模型工具,引领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的新一代规划模式,为城市交通规划政策咨询、城市综合开发、城市交通综治及运营服务等多类型业务提供专业贴身式服务。已累计支撑了全国300多个区域-城市-辖区-廊道-片区多层级交通战略规划、综合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地,构建了业内权威的城市交通数字化规划决策咨询服务品牌。
深圳南山科技园片区交通综合治理:该项目利用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及中微观交通仿真模型能力,搭建了“评诊治”全过程精准治理系统,建立200余项评价指标库、8大类30余项拥堵成因库及50余项治理策略库,支撑全面量化评价、成因精准识别、闭环治理评估,实现“动态识别-快速改善-持续评估”,方案评估精度达到90%以上。实践经验目前已在深圳、广州、佛山、成都等20余个城市开展复制应用。
公司基于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度数据分析模型,支撑重大基建工程精细化设计和实施建设,并依托一流的行业资质实力和“交通+设计+景观+智慧”多专业团队协同优势BOB,开展涵盖复杂地区重大通道、高快速路、地下道路、市政道路、中小运量轨道、车路协同等智慧化设施及公共建筑的工程设计及全过程咨询,推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与运营管理提升。
深圳市机荷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项目是国内首个复合立体高速重大基建工程,涉及分合流点交织、上下高速衔接等诸多难点。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及中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支撑了机荷高速的五轮互通立交设计方案仿真迭代优化,基本消除了拥堵点,使全线平均运行速度显著提升。
深圳市滨海大道总部基地下沉段设计:该下沉段是地上地下复合空间的综合性改造工程,结合BIM+GIS数字化能力,厘清了快速路、轨道、城际及综合管廊等重大设施关系,降低工程协调难度,自下而上立体集约布局,节省空间约6万㎡,释放公共绿地10万㎡。
公司围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韧性化管理运维需求,以及全资子公司检测中心在设施监检测领域的行业积累,依托在智慧化监检测方面的技术创新,全面升级智慧化监检测及运维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工程监检测、机电设施养护运维等服务BOB。
深圳市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平台一期-检测板块:为深圳市36座桥梁、54座边坡、4座隧道提供结构监测,建立了城市交通设施群健康主动运维和性能提升的数字平台,提供设施预防式健康管理、动态荷载智能诊断、设施时变健康模型评估等工具,可实现结构风险发现时间从3至6个月缩短为5分钟,延长设施剩余寿命20%以上,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级交通基础设施集群全要素、全天候、全感知平台。
公司在既有数字孪生平台的基础上,基于SaaS轻量化部署,采用“平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平台与数据价值,为政府及交通运输企业提供城市级交通信号管控、智能网联、智慧出行等平台及服务。
城市级交通信号管控平台:公司基于大数据评估、实时在线仿真、智能优化算法和数字孪生技术,以融合感知、在线推演、协同管控为核心竞争力,打造了“数据融合-问题诊断-策略自动推荐-信号配时优化-效果评价”的信控闭环应用系统,实现了更高效、更智能的城市交通管控与拥堵治理,已在深圳、佛山等地实践应用,为当地治理交通拥堵、提升出行效率提供辅助决策。
在业务机会获取上,公司持续推进LTC市场销售管理体系及制度体系升级,优化铁三角协同机制,强化市场情报收集和“城市交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全链条统筹策划,牵引更多项目机会点。公司发挥“双智库”品牌和多专业协同优势,以为客户长期提供前瞻性的规划咨询服务为牵引,以工程设计和大数据智慧集成建设推动规划落地,并提供造价、监理、监检测等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各业务之间在市场资源共享、客户需求理解、技术及数据支持、交付落地衔接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牵引和协同。
在业务获取方式上,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城市交通建设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及建设投资平台,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及国有资金投资,订单及合同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取得,少量法律法规没有强制要求进行招投标或金额较小的项目,客户通常根据合作历史、技术水平和市场口碑,结合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在招投标法许可的范围内采用直接委托方式。公司立足深圳打造标杆项目,建立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和品牌声誉,2023年上半年中标深圳南光高速北延、盐龙大道北延等项目,已连续4年中标重大市政通道设计项目;承担轨道22号线号线两站一区间全阶段、全专业的工程设计,实现了轨道设计业务的突破;面向全国市场拓展,落地了沈海高速泉厦段扩容工程智慧高速建设技术指导服务项目、湖州南太湖长东北片区智慧设计方案等项目。
公司以业务为导向,持续塑造品牌影响,推进“技术、交付、市场”生态圈建设。高质量开展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行业标准规范拓展、行业报告编制发布等,打造智能交通行业领先的国家级高端智库,展示公司城市交通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案例,积极传播公司核心竞争力;在技术与交付生态端,已经形成基础生态库202家,核心生态45家,有力支撑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保持公司行业领先地位;通过举办全国性的产品发布与推介会,针对既有和潜在客户,主动开展度、多轮次的营销推介。
公司项目交付以“质量优秀”为前提,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公司制定了基于资源池的内部跨业务部门高效协同交付机制,项目经理负责内部资源买卖与管理,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风险管理负责并接受质量部的“大质量”管控,保障“质量可靠、业绩可见、利润可期、风险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经营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年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在业务发展方面继续以技术领先为核心,形成以“数字全要素”底座为基础,“平台+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面向新型城建行业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在品牌推广方面,加强以“创新示范高端智库”及“数字化基建应用先锋”为主题的品牌建设,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管理提升方面,强化战略管控,并持续开展组织、流程等管理优化,兼顾管理效能及经营、财务、投后稳定性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616.93万元,同比增长21.32%,其中大数据软件及智慧交通业务营收占总营收41.90%,同比增长159.6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96.56万元,同比增长338.39%。母公司实现净利润2,954.47万元,同比增长267.31%。报告期内,公司业务及管理运营数字化转型逐见成效,人均产值同比上升约24%,人均净利润同比上升约348%。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预研-转化-应用-产品”的闭环路径,加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优化,明晰了专职科研部门,同步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促进实现科研向产品转化,以城市级数字孪生底座、交通仿真、宏观模型等关键技术产品为代表的前沿成果保持行业领先。
公司保持研发创新投入,加快推动产品研发及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公司不断突破仿真精度、轨道调度优化和信号控制优化等关键技术,实现对智慧宝安交通提升工程二期项目、顺德区道路交通信号智能化项目、NOCC二期工程管理云设备采购与集成服务项目采购等重大项目的交付支撑。其中,智慧宝安交通提升工程二期项目基于实时在线仿真和交通模型的可计算路网全面构建规划建设、综合治理、运输安全、设施健康等专业应用体系,打造智慧决策、精明治理的交通数字化示范区。产品研发方面,一是预发布城市级交通操作系统,并完成部分模块研发。二是完成城市级跨时间、多尺度、多空间、融合数模一体化的交通全要素数据治理孪生底座1.0版本研发,有效支撑公司规划、工程、孪生应用等项目策划及交付,形成数字孪生端到端工程化交付能力。三是结合项目交付沉淀迭代技术中台的可复用能力,提高项目交付效率及客户需求相应速度。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深圳本地市场,全面强化生产经营,各项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新签订合同金额48,727.45万元,其中深圳市内新签合同额36,889.38万元,同比增长30.44%。同时储备了诸多软件平台等优质业务机会,为全年新签合同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规划咨询业务持续发挥“交通+轨道”多专业融合优势,落地西丽枢纽交通规划及设计专题项目及广佛江珠城际江门段综合开发及站城一体化规划设计两大千万级TOD项目。同时,公司重大规划项目加强与宏中微观模型的融合,着力提升各类项目的数据分析能力,沉淀可复用、可计算、可评估的交通动态仿真能力。在规划咨询业务数字化支撑上,公司一方面加强多源数据校核分析,增强数据可溯可信可靠度,推动重大项目策划落地;另一方面,持续升级数据底座,开展数据模型治理,提升自研TransPasS平台数据的统一性及准确性。
报告期内,公司工程设计技术能力通过滨海下沉、望海路、龙岗大道下沉等多个重大项目实践,在大桥、特大桥、长大隧道、地下空间等复杂结构的工程设计能力获行业充认可。上半年公司成功中标深圳南光高速北延、盐龙大道北延等标杆项目,进一步巩固深圳本地重大市政通道设计市场。全过程咨询业务快速增长,成功落地轨道16号线东纵纪念馆站和燕子湖站地下接驳通道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彩梅立交改造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公司品质设计持续领跑行业,线性景观设计成为行业标杆,报告期内中标环西丽湖绿道项目,首次突破“涉水”“碧道”类设计业务,实现“重新定义绿道”;同时,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创新点,在宝安大道健步道、宝安西湾红树林公园改造等项目中予以实践。
报告期内,公司大数据软件与智慧交通业务在深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显,占有率稳步提升,成功落地BIM建模、智慧交通工程、信号配时等一批标杆项目。同时,智慧高速实现成功复制,报告期内中标福建高速600033)集团沈海高速泉厦段扩容工程数字化技术指导咨询服务项目。
报告期内BOB,公司加强以“创新示范高端智库”及“数字化基建应用先锋”为主题的品牌建设,积极筹办由中国公路学会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主办的2023WTC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三网融合”分论坛、由科技部主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通大会,邀请数十位行业专家共谋交通发展,成功举办多场交通先锋论坛。同时,为扩大行业影响力,报告期内,以“筑梦鹏程,智联天下”为主题,公司承办了2023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创新论坛,作为发起单位公司和26家企业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深圳市智能网联交通协会。同时,公司还邀请了数十位行业专家共谋交通发展,成功举办多场交通先锋论坛。
为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匹配战略及业务转型新需求,并结合公司经营稳增长、财务可持续与人效提升的年度工作要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展组织及职能优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组织架构,强化科研力量,有力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上半年公司首席科学家荣获2023年深圳“最美科技工作者”,科研实力再获业界肯定。二是发挥多专业融合优势,调整生产组织,强化部门整合,集中优势资源,以切实推动业务向数字化运营与服务转型发展。三是新设中国区统筹管理原华南、华东、西南、华北四大区域事业部,有效拉通全国区域资源,加快推进全国化市场布局,并积极拓展国际区域市场。四是整合公司优势资源,筹建新团队、新组织,赋能控股公司业务突破发展。五是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服务与赋能支撑作用,优化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支撑公司加强专业化、平台化能力建设。
一是围绕提升人效的核心目标,梳理识别LTC流程关键节点,进一步完善工时管理、评审及决策流程等,保障全流程运作过程中对质量和风险的管控,确保流程高效运作及决策风险可控,并依托IT系统升级,沉淀固化流程执行与业务统一运作,提升公司项目付的成本、质量、进度管控,确保经营稳定性。
二是提升精细化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优化公司级的预算、核算流程体系及项目级“四算”流程,加强业财融合,为公司各级经营单位提供及时、准确、精细化的经营数据,支撑业务单元达成经营目标及业务战略,确保财务稳定性。
三是构建控股公司的“战略-业务-管理”协同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及授权体系,出台系列控股公司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防范经营风险,确保投后稳定性。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建设有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中心、交通运输部行业研发中心、广东省城市交通数字孪生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性能生态路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018年以来连续5年牵头承担城市交通大数据平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检测与灾害防控、5G+车联网先导应用等9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示范项目。报告期内,公司首个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依托该研发项目成功构建了面向全国超大城市、大型城市和中小型城市弹性适用的城市交通大脑与智能治理的应用范式,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显著提升了城市交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奖项方面,公司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奖一等奖,并首次获得面向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科技奖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通过近30年的数据及知识积累,公司已经形成了“感-知-算-判-治”为核心路径的闭环技术体系,具备行业领先的自研数字孪生平台,积累形成200个知识模块,核心技术已运用至所有平台交付项目,并为规划、设计等类型项目持续赋能,沉淀为生产赋能的数据与知识资产。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重点业务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新增各类专利授权76项,累计发明专利总授权量达247项,并首次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专利奖。
业务方面,公司坚定数字化业务战略,持续打造高竞争力产品及业务体系,报告期内,公司预发布城市级交通操作系统,不断增加数字孪生底座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推进三大业务板块能力升级。
规划业务向数字化、产业化及综合化延伸: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新一代交通规划咨询业务体系构建,以多专业协同的交通智库为创新引领,深耕复杂基建方案决策支持、片区交通综合治理、精准高效运营服务三大业务领域,并充分发挥CIM+BIM+仿真融合、可计算的数字化规划底座等技术优势,持续打造创新引领、多产业、多专业融合的高端交通智库及方案设计服务能力。
设计业务向数字化、设计施工全链条延伸:公司持续推进工程板块设计+代建+全过程咨询+EPC+监检测的设计施工全链条延伸发展,市政设计能力方面增强大通道、大结构、大空间的工程技术设计能力,业务创新方面加强代建、全过程咨询及EPC创新业务落地,同时进行数字化升级,依托CIM+BIM,完善全过程数字化赋能的设计体系,打造公司工程板块数字化设计新名片。
智慧业务面向中长期运营延伸:公司智慧业务面向中长期运营延伸,实现市场拓展全国化、拓展方式数字化、协同运作平台化。一方面打造交通全要素数字孪生平台,建立能力积累和产品发育的土壤,为业务升级及业务延伸提供平台化赋能;另一方面加强产品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核心产品的竞争及标准化;此外,公司构建面向客户“顶层设计+平台+应用+专业服务”的全过程整体解决方案。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司在规划咨询、大数据软件及智慧交通等各领域均拥有大量专业人才,已构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大城建(交通、城规、市政、景观)+大IT(数据、算法、软件)”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团队,具备行业竞争力的顶层设计和落地能力,同时一批熟悉交通数字模型、精通AI算法的资深IT架构师,为开展智慧运营提供人才保障。报告期内BOB,公司持续增强国家级人才领衔、省部级人才支撑、市区级人才中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入选市区级人才2人,在站培养博士后3人。
公司立足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业务覆盖全国30个省市、160余座重点城市,形成了以深圳为总部,华南、华东、西南、华北四大区域事业部协同发展的全国化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在四大区域事业部的基础上新成立中国区组织,统筹拉通全国区域资源,形成“中国区-区域事业部-分院”业务协作模式,进一步加强总部-区域的业务协同及能力互补,以总部积累的专业优势支撑全国区域的业务孵化及市场拓展。同时,中国区各区域事业部依托总部赋能,不断增强属地化服务能力,将服务阵地前移,为客户提供长期贴身跟踪服务,快速相应市场及客户需求。
公司作为深智城集团最主要的控股公司,协同深智城集团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提供高标准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依托深智城集团城市级“云网数脑”数字资源,集成物联感知、高速可靠网络、可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能力,提供从ICT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综合部署设计交付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市政行业轨道交通工程甲级资质,资质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目前具备城乡规划甲级、工程咨询资信甲级、市政道路设计甲级、建筑设计甲级、公路工程检测综合甲级、风景园林甲级、市政及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等业务资质,同时也是广东省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单位。在大数据软件及智慧交通业务方面具备了双软企业、软件能力CMMI5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资格证一级等资质能力。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当前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从经济数据来看,2023年二季度以来,制造业PMI等先行指标显示出复苏强度有所减弱,基建投资开始边际下行,叠加出口数据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带动整个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其中,基建投资中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出现明显回落,反映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同时,在严控地方债务风险、专项债没有可用结转等多因素影响下,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实际可用资金规模或难以超过上年,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建投资增速。
应对措施: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与经济下行压力,确定“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践行“增强、增效、增长”的发展路径,重点关注稳定性指标和竞争力指标,以技术领先为核心,加快基于全要素数字孪生平台的全场景应用研发与业务升级,推动管理提效与人效提升,实现经营稳定增长。
公司全国化拓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考虑到我国主要省份、城市均有当地的规划设计服务单位,业务获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同时,公司探索面向新加坡、阿联酋等“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化业务,随着业务边界与管理纵深的不断扩大,目标市场、经济、文化、法律等差异也对公司战略协同与管控能力提出更高挑战。
应对措施:随着各重点城市建设的数字孪生平台、数字交通基建集成建设从交付维保期进入运营服务期,公司主动加强智慧交通运营运维蓝海市场挖掘,提升运营运维类业务占比,增强经营稳定性。公司依托创新性的城市交通OS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数字平台及专业的运营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国企担当,作为智慧城市交通运营商的先行者积极探索并走出一条规模化可持续的运营服务之路。同时,公司持续推进“战略牵引-技术引领-绩效考核-薪酬激励-文化支撑”的管控模式,推进集团化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优化及授权体系建设,打造快速响应的敏捷组织,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支撑管理改进,提升整体管理效率与效益。
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客户主要为政府部门等大型事业单位,由于上述客户有着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采购审批制度,通常在上半年主要进行项目预算、招标、商务谈判等前期事项,下半年主要验收工作相对集中,多数合同需要在下半年才能达到收入确认条件,因此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了解使用客户项目时间计划和内部采购流程,主动协调并与使用客户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并通过加强公司预算管理来弱化相应风险。
已有1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6719.38万股,占流通A股46.31%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8.07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不佳,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限售解禁:解禁9360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30.00%,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7020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22.50%,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312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1.00%,股份类型:首发战略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股东人数变化: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06-20)增长379户,幅度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