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453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453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BOB·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中BOB建投租赁:数据告诉你为什么是长三角
发布时间:2023-04-16 22:29:39 浏览:[ ]次

  BOB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升级,继“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为第五个国家级区域战略,长三角地区迎来超级风口。BOB

  期间,习总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沪苏浙皖要聚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是“长三角一体化”连续第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地区经济总量看,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蹄疾步稳,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7%的增速实现稳定增长。2022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9.03万亿,较2021年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14%,总量约占全国的24%,地区经济总量较2018年增长31%。

  从城市群经济实力看,长三角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逐步从核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再向周边城市渐进扩散,显示产业正有序实现梯度转移,创新资源分布趋向均衡。截至2022年末,全国万亿以上GDP城市共24座,其中长三角地区独揽8座,占比1/3。同时,除经济体量已过万亿的城市外,常州、徐州、扬州、温州、绍兴、嘉兴等也已成为“万亿俱乐部”的后备军。

  从地区财政收支看,202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2.25%;同期,地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7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26.93%,支出有力保障了国家和区域内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战略任务的实施,同时也较好改善了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公品供给水平。

  从地区增长动能看,三省一市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上海“四大品牌”持续打响,“五型经济”全面发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江苏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对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自2017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浙江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自201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9.5%提高到1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0.1%提高到62%。安徽新兴产业集聚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长三角地区将一体化势能变动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变成“施工图”和“实景画”,交上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长三角地区要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扇面,对外,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对内,要成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区,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对照愿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给出近期的行动指南。对照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划重点,显示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交运基建、绿色环保等领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长三角地区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在国内同类产业集群中处于领先地位,包括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舶海海工装备、BOB高端能源装备等在内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具备了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能力。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企业集聚发展。从全国看,长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比全国高近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近40%,利润率比全国高近0.5个百分点,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长三角地区拥揽18席,占40%。长三角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数字机床、机器人、海洋装备、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二是具有国内一流的高效专业化分工体系与协作网络。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产业注重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南通、泰州、扬州共同打造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三市突破区域壁垒,优化产业链协作,推动船舶总装和配套企业紧密协作,建立长期采购机制,打造稳定配套联合体。

  三是具有相关领域较高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界惊艳的成果: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天问一号”环绕器研制成功,全球最长的风电玻纤叶片启动研制,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交付……根据专利授权量统计,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南京、南通等在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两大行业领域的专利授权量位于全国前列。

  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顶流,全球肯定要提美国波士顿肯德尔广场,国内则绕不过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将近4000家与生物技术、药品研发、制药相关的企业,总量接近全国的一半。同时,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贡献了约全国30%的产值、30%的药品销售额以及70%的国产一类新药。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有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发展,梯队层次分明。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产业发展规模在全国占比约16%、5%、3%和3%。其中江苏省医药工业企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平均用工最多、利润总额最高、人均营业收入最高,浙江省利润率最高。从城市分布来看,泰州、上海、杭州三个城市的医药工业发展规模领跑长三角27个城市,成为第一梯队,其中泰州接近千亿;南通、台州、苏州、南京、无锡和绍兴等6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

  二是上市公司占比高,呈现四大集聚片区。目前,总部位于长三角的生物医药和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浙江省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江苏省规模最大,其中药明康德和恒瑞医药市值分别超2600亿元和3000亿元。医药上市企业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部分集聚、整体分散”特征,上海、台州、绍兴、南京和杭州等5个城市拥有5家及以上上市公司,在地理上呈现南京、BOB上海、杭州/绍兴、台州四大集聚片区。

  三是产业园区数量多,呈“大集聚、小分散”布局。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有五分之一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位于长三角的约为70家。其中上海,泰州、连云港、无锡片区发展较为成熟且势头良好。同时,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医药高新区、台州医化园区、合肥高新区等园区平台发展突出。

  四是支持政策接续出台,产业发展后劲充足。2022年以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纷纷推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部分措施极具突破性,有助于增强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信心。

  长三角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通达、便捷、智能、绿色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流、物流、信息畅通循环的基础支撑。四年多以来,长三角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跑出了“加速度”。

  “十四五”末,长三角区域要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铁路网密度要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交通干线密度较高,省际高速公路基本贯通,主要城市间高速铁路有效连接,沿海、沿江联动协作的航运体系初步形成,区域机场群体系基本建立。BOB这些目标的实现为交运基建领域带来较多投资机遇,尤其是城际铁路、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建设等值得关注。

  一是城际铁路网使长三角城市间更加“紧密相拥”。长三角城际铁路网主要解决上海与邻近地区、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地区的通勤和交通需求。2021年长三角铁路完成基建投资902亿元,连续六年居全国铁路首位。2022年沪苏嘉等重大城际铁路项目开工建设,长三角区域高速铁路里程超6500公里,覆盖三省一市95%的设区市。各等级铁路作为关键性基础设施,具有投资量大、建设项目施工周期长、用工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明显等特点。据测算,近年来长三角铁路建设每年约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提供超过十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拉动了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和能源化工等需求。

  二是世界级港口群成为海陆双向开放的引领者。港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我国港口行业发展成熟,吞吐量规模领先世界,在世界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在2021年世界货物吞吐量十大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8席,其中3个位于长三角地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7席,其中2个位于长三角地区。2021年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占全国的37.9%,港口货物吞吐量64.9亿吨,占全国的41.8%。未来,长三角区域内各大港口将充分利用资本纽带,拓宽港航业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更为紧密的联动协作关系,带动沿海港口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等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是世界级机场群正成为双循环的重要链接。伴随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有序推进,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苏南硕放机场二期改扩建先导项目正加快建设,浦东国际货运枢纽等已完成规划,2021年长三角地区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占全国的35.3%。未来,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完善机场布局,提升枢纽机场保障能力。同时,将加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加强快速集散、国际中转集拼、物流增值等服务,汇聚高能级航空资源要素,带动临空区域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今年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的议案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换和社会福利优化的关键保障。

  一是“生态+”经济正汇聚长三角区域核心优势。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江河、湖区等水系资源以及林地资源为地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培育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以“生态+”理念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生态旅游、会展贸易、绿色农业等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发挥生态效益经济价值的重要领域。同时,长三角区域的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等环保和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也有较大发展机遇。

  二是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长三角区域的清洁能源相关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建立了光伏、氢能、储能等碳中和相关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天合光能、中天科技、阳光能源等一批行业龙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全国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从车身原材料到汽车零部件,再到整车生产,相关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均有所布局,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三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蕴藏巨大投资先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内按照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和经济密度为筛选标准,已初步形成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的“五大经济”发展方向。作为我国其他生态区域产业发展的“样板间”,先行先试中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先机。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长三角一体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金融行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一方面,金融机构将在投资领域、产品类型、客户需求等多个维度迎来新的业务切入与布局机会。另一方面,当前以银行为主要载体的间接融资服务已难以满足长三角一体化下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有助于实现金融资源和投融资需求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解决现存的跨区域金融服务阻碍较多、各地金融发展不均衡、“资产荒”与“资金荒”并存等问题。

  融资租赁作为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资本供应方式,可以突破银行跨地区资金流动的束缚,改善企业购置重资产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更具竞争力。融资租赁作为长三角地区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有利于更好服务区域内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将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性投资机遇。聚焦产业升级重点领域与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开展投资,明确战略性重点业务布局方向,如高端装备、生物医药、BOB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蕴藏着丰富的投资机遇,大量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优质资产配置机会。围绕国务院长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行业,以中长期直接融资形式推动区域内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相关领域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一定业务机遇。未来长三角地区铁路、高速公路网密度将进一步提升,人均基建占有量将持续上升,传统基建补短板空间仍然巨大。可以重点关注城市综合财力较强,但传统基建仍存在一定供给缺口的城市,以及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在这两类城市发掘铁路、机场、港口、航运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积极助力长三角区域传统基建一体化水平提升。

  通过金融企业业务拓展,挖掘自身特色产品和服务优势,形成面向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服务方案及拳头产品,全面对接各类客户在投融资方面的金融需求,提升对各类型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围绕长三角区域行业企业特点,持续进行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根据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发展方向,提供更多适配的融资模式,满足其债务规模、结构、期限及流动性管理、资产周转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需求。针对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的综合发展需要,对产权清晰、收益稳定、能够带来相对稳定和持续现金流、存在资产增值潜力的园区可以探索提供中长期资金服务和产品。

  未来长三角将成为我国创新最活跃的策源地,各类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示范基地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均需大量资金。各类型金融机构通过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发挥协同优势,通过分层级、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各类客户需求,为其投融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以优秀的投融资管理能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123-4453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